当前位置: 首页  中心概况

中心概况

中心概况

中国传媒大学是国家教育部直属重点综合大学、国家“211工程”和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重点建设学校。学校充分发挥传媒领域学科特色和综合优势,形成了以新闻传播学、艺术学、信息与通信工程为龙头,多学科协调发展,相互交叉渗透的学科体系。作为学校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的重要依托单位,理工学部涵盖7个一级学科和12个二级学科,通信与信息系统和电磁场与微波技术为北京市重点学科。现拥有1个博士后流动站,5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5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3个工程硕士领域,12个本科专业。

传媒技术实验教学中心承担学校四个学院13个本科专业的实验教学。自2003年成立以来,不断整合校内实验教学资源进行建设。信号与信息处理实验室、广播电视传输实验室先后被广播电影电视部批准为部级重点建设实验室,2009年10月经北京市高等教育委员会批准为“十二五”市级传媒技术实验教学中心示范单位,2013年9月现代演艺技术实验室经北京市高等教育委员会批准为北京市重点建设实验室,2014年10月视听技术与智能控制系统实验室经文化部批准为部级重点建设实验室。

中心以实践育人为根本,体系建设为基础,能力培养为目标,思维创新为核心,注重理论与实践、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着力营造与现实媒介环境接轨的氛围,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动手能力强、富有创新精神的传媒技术人才。

中心按照能力培养、素质提高的原则,构建了多模块、相互衔接渗透的实验教学体系,将真实实验和虚拟仿真实验建设贯穿于实验教学始终。实验教学分为基础性实验、综合设计性实验、研究创新性实验和实践与创新教育模块。从大一开始的计算机应用实践实训到软件课程设计,从软硬件综合课程到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实践教学环节渗透到电气信息类本科四年的培养过程中。实践教学环节使学生对大型高值仪器设备以及传媒技术系统的结构、原理有了更深的理解,操作仪器设备和软件综合应用开发的能力有了更大的提升。

中心根据以实为主、虚实结合的原则,进行实验教学体系建设,建成30多个特色鲜明、条件优越的专业实验室,拥有700多个机位的计算及新技术开放实验室群,拥有万元以上仪器设备400多台,设备值约3000万元,承担4个学院116门课程实验,680个实验项目。

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作为传媒技术实验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环节,针对传媒科技领域的学科专业特点,建设了涵盖基础实训类、专业训练类和综合应用类实验的虚拟实验教学体系。

作为对真实实验项目的认知,实验操作技能的预习及提高,专业化模拟训练和创新,中心整合资源,结合学校的优势和特色专业重点开发了视频测量技术模块、虚拟演播室技术模块、发射机测量模块、舞台控制模块、媒体云计算实验模块等多个模块。

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中心与索尼,海尔,大洋,索贝等传媒企业建立了联合实验室,与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广播科学规划院,中广电设计院联合建立了教学实践基地,实现了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机制。传媒技术实验教学中心依托“中国传媒大学网络教学综合平台”,将实际实验教学,虚拟仿真实验和网上在线预习,学习,讨论有机统一起来。学生可以随时凭注册密码登录中心网络进行仿真。

中心所在的理工学部是中国电子学会广播电视分会的成员单位,也是中国影视技术协会的会员单位。中心通过学会和协会为企业和单位培训技术人员,开展技术咨询和技术指导等服务,为广播电视传媒行业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支撑和人才培训。

依托理工学部,传媒技术实验教学中心实行中心主任负责制,中心建立健全了岗位责任制,实验室管理制度,安全管理制度及实验教学效果评价办法,实行开放式管理,统筹调配教学资源,优化实验资源配置,确保实验教学和建设工作的高质量运行。

中心拥有一支职称、年龄、学科专业结构合理、学术水平较高、工程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队伍,教师的学科专业涵盖通信与信息系统、信号与信息系统、电磁场与微波技术、计算机与科学技术、应用数学等领域。近五年,中心教师编著规划教材8部,获得省部级以上教学奖励4项,广播电视工程教学团队荣获北京市高等学校市级优秀教学团队。中心教师获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等各类各级科研项目59项。在研科研经费3000余万元。获得授权专利10余项。发表各类论文89篇。自主研发实验教学平台3套。

为了贯彻落实“校园大课堂,传媒大舞台”的育人理念,中心建立了实验、竞赛、社团和科研的协同机制,并引入项目制训练团队使部分拔尖学生提前得到科研实践训练。

学生取得省部级以上竞赛奖37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计划项目51项、北京市大学生创新计划项目75项。发表学科级或EI收录论文10篇。

为推动学科发展,中国传媒大学对理工类实验教学资源进行了整合,中心将以此为契机积极改善实验条件,着力提升实力和水平,中国传媒大学理工人正以开阔的胸怀、坚韧的意志为传媒技术书写新的传奇。